李子建
香港教育大学校长,兼任课程与教学讲座教授
现任香港教育大学校长,兼任课程与教学讲座教授。他曾任香港中文大学(中大)教育学院院长及课程与教学学系教授。李教授的研究兴趣包括课程与教学、地理与环境教育、生命与价值教育、教师发展与学校改进。在斯坦福大学发布的最新榜单中,李教授被评为全球职业生涯影响力排名前2%的科学家之一。李教授曾被授予教育部“长江学者”讲座教授,并担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区域教育发展与终身学习讲席教授(2019-2023;2023-2027)。此外,他还被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委任为太平绅士(JP)。李教授是现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四届全国委员会委员,曾担任东南亚教育部长组织(SEAMEO)研究员,以及香港教育大学应用政策研究与教育未来学院、教育发展与创新学院和宗教与灵性教育中心院长兼主任。
面向未来和未来准教师的可能性:全球和国家视角
李子建 香港教育大学
在乌卡时代及技术创新的背景下,不确定和不可预测的未来为教师教育与教师工作带来了诸多挑战。后COVID-19时代也使得教师福祉受到更多关注,而人工智能(AI)及其生成工具的出现,开始引发关于教师未来角色以及学校和教育可能场景的深刻思考(OECD,2020)。Hicks(2003)提出了一些关于学校课程未来维度的重要方面,这些观点至今仍具启发意义,包括学生动机、批判性思维、预见变化、决策能力、价值观澄清、富有想象力的创造力、负责任的公民意识以及构建更美好世界等内容。
另一方面,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21)的文件强调可持续性作为教育主要目标之一的重要性,这与全球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的努力相呼应,尤其是在高等教育领域(Nordn,2024)及教师教育中(Almazroa, Alotaibi,and Alrwaythi,2022)。
在中国大陆及香港特别行政区,“立德树人”和爱国主义教育的倡导,凸显了道德素养和国家认同在优秀教师培养中的核心地位(Education Bureau,2024)。
在这些复杂的全球与国家话语中,对面向未来的教学法和教育模式日益产生需求(如Bound, Tan & Lim ,2022; Bound ,2024; Pawlak S. and Moustafa ,2023; Sachyani等,2023)。此外,对于能够适应未来挑战并成为终身学习者的新型教师也愈加重视。Bound (2024) 引入了“动态生成知识”(DGK)的概念,即期望学习者能够处理复杂情境或案例,并测试可能解决方案,从而精炼必要技能,并发展批判性思维,以多角度审视问题。 Ng and Chua(2023)提出,为未来做好准备意味着学习成果要与时俱进,与不断出现的新现实保持相关性和一致性,同时还要依赖于具体情境并适应具体情境。然而,对于如此动态变化的时代,我们该如何考虑教师教育、教师发展和教师工作的可能焦点和变化呢?从芬兰的角度来看,Niemi、Kangas and Köngäs(2024)强调了21世纪技能或横向能力,如合作和批判性思维。Li(2020)则提出了一种面向未来的教师教育模式,即基于未来素养的方法,该方法融合了灵活性、跨国和跨部门合作,并强调了21世纪技能或核心能力以及基于研究、反思和实践的学习。无论教师教育变革的方向如何,它都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如何认识和定位自己作为未来教师的角色(Muchnik-Rozanov & Tsybulsky,2021)。Schilling and Leiss(2019)认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对于培养教师的专业能力至关重要。
此外,生活与价值观教育(Lee & Kennedy,2024)以及中国古典思想中的儒家和新儒家思想,如《中庸》的“中庸之道”和王阳明(1472—1529)的“知行合一”(Chan,2024年5月10日),也为揭示未来教师所需品质提供了进一步见解。